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訊(記者陳俊 通訊員粟露)打連廂、擺手舞、八寶銅鈴,搭配充滿民族風情的BGM(背景音樂),這不是文藝表演,而是一所學校的課間操。
位于恩施宣恩縣的清江外國語學校,3年前將非遺引進校園,開設非遺課間操,還組建非遺社團,每周兩課時的非遺教學,將民族文化根植于教學中。一段該校學生非遺展演的視頻,連日來在網上十分火爆。昨日,極目新聞記者走進校園,體會土家民俗和文化在校園里的傳承。
春日陽光明媚,綠草茵茵的操場上,年輕的學生們朝氣蓬勃。手持五彩竹竿,上下有節奏敲打肩部和腳踝,掛在上面的銅錢叮當作響,有時還來一個高難度的滾地動作,一段滾龍連廂充滿了活力。還有的學生手拿繡球,在身披紅黃兩色獅子布袍的同學面前上下指引,一段威猛粗獷的南獅表演看得人心潮澎湃。此外,中國鼓、八寶銅鈴等非遺項目也依次排練,一場課間操幾乎就是一場恩施土家的非遺大展演。
連廂又叫霸王鞭,是流傳在湘西、鄂西、黔東北地區的傳統民間舞蹈。宣恩縣李家河鎮連廂優秀傳承人周樹庭,經過20多年的加工提煉,在連廂傳統動作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創造出集滾、舞、唱于一體的連廂新舞種——滾龍連廂。2012年,滾龍連廂成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根竹竿三尺三,二十四個銅錢串兩端。”二十四個銅錢代表二十四個節氣,紅、黃流蘇代表太陽和月亮的光芒……一根連廂蘊含瑰麗的民族文化,更是培養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周樹庭說,非遺技藝的傳承需要全社會的參與,更需要大力培養新一代接班人。
高一學生田桐語說:“這些傳承了千百年依然熠熠閃耀的文化才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寶貴的財富,非遺課間操活動讓我受益匪淺,通過活動我才知道我們的傳統文化原來這么豐富,學校通過這種方式使我們更好地傳承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我們在鍛煉身體之余還可以繼承家鄉獨有的技藝。”高一學生盧雪說:“我是土家族,經過半年的學習,我不僅對土家非遺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還學會了跳滾龍連廂。”
看過該校學生非遺展演的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胡高普這樣點評:“這樣的課間操誰能不愛?非遺項目進校園,這陣勢這動作,怎一個‘贊’字了得。”
該校團委書記侯誠老師介紹,學校與宣恩縣非遺傳習所合作,邀請縣級非遺滾龍連廂代表性傳承人劉永成輔導學生,邀請湖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王松教授作為擺手舞的指導老師。學校利用班會課講解非遺文化的起源,利用課間操讓同學們跳起非遺舞蹈,讓學生近距離接觸民族文化,激發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